为了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中考题型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在落实新课程标准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但做得还不够,许多省市的中考试题只是片面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而与我们的教学实际、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离得太远,不能准确客观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普遍存在的问题
2020年、2020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我们随机对100名初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备注:(学生普遍认为)宜昌市考题在卷面设计和选文方面有新意,但试题本身的设计还不够新颖。其他三个省市的中考题在选文和试题的设计上比较保守。
上面的数据统计,应该说是代表了当代中学生的普遍观点。我们在调查中还了解到学生心目中好的试题的标准:
一是希望选文语言优美,又有深度,反对选取《读者》《青年文摘》中的消遣类的文章。(学生多数认为:这类文章多数是简单的叙述故事+机械的议论,没有文化内涵。)
二是希望试题尽量体现每个人的个性和思维能力。
三是在现代文阅读中融合进戏剧、小品、电影、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元素视野就更开阔了。
四是答案的制定要多角度,灵活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
我们研究分析了近几年全国中考试题,发现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有的省市的试题没有自己的整体风格,缺少鲜明个性和亮点。
2.试题结构模式化,试题材料陈旧化,题型设计单一化,试题答案标准化。
3.有的省市的试题没有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没有很好的熏陶作用,不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4.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考查中出现考点重复,试题设计不科学,开放性试题没有处理好“放”与“收”的问题,出现了毫无边际的主观试题。试题形式只要以简答的形式为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关注不够。
5.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设计中也严重出现了“就此文出此题”的情况,缺少对学生迁移拓展能力的考查。在试题题干的设计引导上缺少语文特有语言魅力,没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6.有的省市试题没有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绝大多数省市的考题在现代文阅读命题上没有突破。
二、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基本原则。
(一)《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评价有几点重要说明,是命题的指导准则。
1.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2.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从以上表述可见:(1)初中语文学业考试的命题意图在于检测学生初中阶段的语文积累,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而非单纯为高中阶段选拔优秀学生服务,故而难度不宜过大,应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2)初中语文学业考试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性考试,而是强调考察学生能否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能力、过程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映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命题关注的对象。(3)情感体验、感悟等因素的存在,使得语文学习往往呈现个体化、私人化的倾向,因此,命题时应注意题目的开放性,设置参考答案时应充分体现语文多义性特点。主观题的比例应大大提高。
(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开放性,是命题创新的基本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特别是“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那么在我们的阅读试题当中是否应该考虑中方面的因素呢?
我认为提出“人文性”意义是很大的。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出《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辞海》)。看来人文的内涵是很广阔的。凡是人类的各种文化都可涵盖在内,决不是思想性、情感性所能包容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凡是语言规范、内容科学的文字表述材料,都可以作为语文教材(当然,作为语文教材必须要加以精选,教学时,其着眼点是在语文形式;而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社会、思品等,教学的着眼点是在语言内容。语文教学着眼于语文形式,但是并不是抛弃内容,语言所载负的人文、思想、情感内涵,是寓于语言之中的,也就是必须寓教于文;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体现语文教学特色。事实上,我们的阅读命题是否应该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中的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呢?既能很好地考查语文素养,又能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且有新意。
我们必须明确这样一个观点:语文课程是开放性的,它不只是我们语文课本上的字词句篇,也不只是古代诗词歌赋、经典名著等,它还有着自身的规律特征。(1)语文课程向现代社会实际开放。(2)语文课程向学生生活开放。(3)语文课程向其它课程开放。(4)现代语文课程向传统、国外语文课程开放。我们阅读命题要创新应该遵循这第四点,科学准确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才抓住了我们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的根本。
三、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创新的有效途径。
(1)始终坚持美文的取材标准。
语文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母语教育的过程,既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又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无论是教学,还是考试,只有突破教材,走向生活,才能使学生在具有基本的语文积累与语文运用能力之外,拥有更强的语文实践能力和更多的人生感悟。
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看,两篇现代文阅读试题是比较科学的。许多省市都选择这样的形式,一般是一篇文学作品类文章加上一篇说明文,或者是一篇文学作品类文章加上一篇议论文。总之,无论哪类文体,都要做到文质兼美。如近几年重庆市《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才智》、宜昌市《诗意山水》、南京市《古诗词中的色彩美》等语文试题选文,都能够有意识地选择那些格调高雅,行文典范,语言优美的文章进行设点布题,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最好的阅读材料,同时也为自己找到了最合适的考试载体,考生答题的过程也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过程。
(2)始终坚持题型创新的四个基本点。
现代文阅读应打破以往强调文体感的常规考法,如用考查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等概念来区别不同的文体阅读,而将重心放在信息筛选、理解分析、概括提炼、体验探究等能力考查方面,真正体现阅读的特质。
题型的创新要遵循以下四个基本点:一是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二是要看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三是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考查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四是应该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字的特征,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始终坚持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这一主旋律。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语文内容生活化,也注定我们中考阅读命题的生活化。我们该设计怎样的试题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又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请看下面我们研究组设计的初一语文阅读试题中的两道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试题
重庆一中这所美丽的学校,水光亭影,花簇锦秀,绿树成荫,雕梁画栋。栉比鳞次的教学场地,风物旖旎的园林绿化;星罗棋布的佳木异卉,气势恢弘的运动场;高雅时尚的艺术楼,清新宜人的迎霞湖;亮丽多姿蔚为壮观的“四·二一”广场,古典雅致美仑美奂的项家院……
项家院
张恨水说重庆的房子是“世界上最奇怪的建筑”,一中的校园里就有这样一处古色古香的奇怪建筑。它看起来和尘世的喧嚣繁华是如此格格不入,但曾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党委行政机构办公室——指点学校数十寒载的项家院。厚实的木门沉淀了历史的沧桑;飞扬的檐角见证了辉煌的曾经;斑驳的廊柱记载了昔日的足迹,项家院洗却岁月的风霜烟尘,将继续带领一中的师生披荆斩棘!
迎霞湖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片亭阁对峙、绿树环抱、水波粼粼的荷塘叫做“迎霞湖”。自古以来,莲代表着神圣、美丽、纯洁、复活和高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周敦颐笔下高洁的莲花;“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是周邦彦笔下清新的莲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李白笔下自然的莲花;“田田的叶子、亭亭舞女的裙”这是朱自清笔下秀美的莲花。一中的教师和学子以莲之精神及时勉励,“迎霞湖”满塘飘浮的花叶,则迎接着朝阳东升霞光万道,袅娜地绽放!
“四·二一”广场
如果说“项家院”和“迎霞湖”代表的是古典文化与人格智慧的传承,那么“四·二一”广场就是近代炮火、硝烟与热血的见证和70余年辉煌历史的铭刻。
1931年重庆一中诞生在新民主主义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师生们高举“四·二一”旗帜,成为重庆市学生运动的一面旗帜。为了民族的解放,我们学校的一批热血青年,奔赴抗日战争第一线,用他们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为了反饥饿、反内战、争民主、争自由,我们学校的校长、进步教师、青年学生曾身陷囹囫;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我们学校七名教师和杰出的青年学生血洒歌乐山,用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
回首过去,我们感到无比自豪。这些忠魂,将化作青草、化作鲜花,仰望一中学子的奋发向上;将化作雄鹰、化作太阳,俯视一中学子的蓬勃成长。
广场一侧是两个提醒学生珍惜时间、青春和生命的钟座,中间有一块石碑,写着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石碑的水流到地面所刻的“龙”上,中国生生不息的“龙”之精神似乎也渗进了这方地下,幻化成了一中矢志进取的内蕴!
1.重庆一中的美好生活是你们一生的转折点,你们也应该在自己的成长手册中留下
美好的倩影吧。你最想在学校的哪个地方留影,请简要阐述自己的理由;并为自己的
照片题写一句富有诗意的话。
选择的地方及理由:
题写的话:
2.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在渝北新校区,同学们饱览了现代化学校的无穷魅力。但有的同学说还没有充分体现重庆一中深厚的文化底蕴。请你选择校园的某个地方,就体现文化底蕴方面提出自己的创造性设想,给鲁校长建议,使我们的校园更有魅力。试试看,说不定鲁校长会采纳你的意见哟。
创造性设想:
(2)学校本部校训壁“求知求真”后面绿树环抱,芳香四溢,学校特别安放了一些椅子,供师生们休憩所用,可谓体贴入微。鲁校长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这片园林,使我们学校富有文化气息。请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创造性设想。
创造性设想:
这里设计的第一题就很好地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选文就是对本校加以介绍的文章,选文符合文质兼美的特点,其中的两道试题就非常巧妙地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选择的地方及理由”考查了同学们观察生活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用精练的文字表达出来,又考查了语言表达能力。“题写的话”要求富有诗意,事实上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言语的优美,又要符合照片的审美需要。第二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明确学习不是“两耳部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很好地发挥,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爱校爱国教育的有力素材。如果我们单纯地考查字音、字形、语句的含义、内容概括、说明方法,这样的试题又有多大的价值呢?
(4)始终坚持语文阅读试题设计的诗意化
语文的突出特点是诗意,语文的灵魂和生命也是诗意。语文的教学要追求浪漫和诗意,我们的阅读设计也应该多些浪漫,多几分诗意。
事实上,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充满诗情画意的,我们语文教学也提倡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观,我们语文试题应该是和音乐、美术、舞蹈,以及戏剧、小品等知识紧密相连,融会贯通的,我们完全可以在考题中融入这些元素,重点考查语文素养方面的知识,给学生新颖的考题形式。请看下面我们命题组设计的阅读试题中的两道: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试题。
第七条白裙子
孙小明
和婉同宿舍的六个女生都来自城市。婉来自乡下。 进入初夏的一天,同室的雅文从街上买回一条洁白的连衣裙。几个女孩子一下围过去,又捏又揉,争着试穿,赞叹之声不绝。最后,大家商定,宿舍每个人都买一条这样的白裙子。想想看,七个清纯漂亮的大一女生,身着一色的白裙子在校园里鱼贯而行,会掀起一场不小的风波呢!她们征求婉的意见,婉从书上抬起眼睛,极不自然地笑笑,未置可否。 两周后宿舍里便有了六条那样的白裙子。只有婉还是那身土里土气的衣服。 她们催婉快些往家里写信要钱。写还是不写?婉心里非常矛盾。她清楚家里的情况,父母为供她上大学已是债台高筑,180元一条的裙子也许算不上高档,而对于一个贫困家庭,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一想到父母疲惫的身影,婉怎么也不忍心再开口向他们要钱。可婉真的很想拥有一条那样的白裙子,上天赐给她姣美的容颜和亭亭玉立的身材,只要稍作打扮,她马上就能脱颖而出。 信还没来得及发出,却收到了家里的信。父亲说,为了能让婉念完大学,打算让她弟弟辍学,外出打工以补贴家用。 婉将刚写好的信撕得粉碎,然后重写了一封,告诉父亲无论如何要让小弟继续上学,她在这儿花不了多少钱,况且期末能拿到奖学金。 信进了邮筒,关于一条白裙子的梦想也沉入了心底。 那晚婉失眠了。上铺的雅文睡梦中翻了个身,她的白裙子飘然滑落下来。婉轻轻捡起来,那柔软的布料丝一般爽滑,她把它贴在脸上摩挲着。她突然想穿上它试试,哪怕只是一小会儿她也会满足的。这种欲望驱使她悄悄起床,将那条裙子罩在了身上。她对着月光左看右看,心里不胜惊喜又万分紧张,想在屋里走动走动,又怕惊醒她们,于是蹑手蹑脚出了寝室。 校园里寂静无人,月光如水倾泻在草坪上,月季花羞涩地打着朵儿。婉穿过红漆长廊,又绕着花坛转了一圈,荷叶边的裙裾上下翻飞。 今夜,婉是月宫里出巡的嫦娥。 婉想,自己该回去了。她不敢奢望太多的幸福,只这一会儿就够了。 婉提着裙裾轻轻上楼,又轻轻开门…… 突然“啪”的一声电灯亮了。“这么晚了你……”雅文的话只说了一半。所有的人都已醒来,傻子一样看着婉。婉只觉得脑子“嗡”的一声,一片空白。雅文反应快,伸手关了电灯,她们又都不声不响地睡下了。屋里恢复了死一般的寂静。婉呆立中央,那一刻知道了什么叫恨地无缝。好一阵子,婉才走到床边,很平静地脱下裙子,叠好放在雅文枕边,之后她钻进被子,蒙上头,这才任泪水恣意流淌。 第二天,雅文她们像是商量好似的,都把白裙子悄悄藏了起来,换上了平时穿的衣服。 那以后,原来就不合群的婉更是独来独往。她每天早出晚归,一个人低着头来去匆匆,白天泡在图书馆里,晚上熄灯以后才偷偷溜回宿舍,一整天也难得说上一句话,对任何人都抱着一种敌对情绪,总感到他们都在嘲笑自己。婉想,也许我不该到这里来,她甚至想到过退学。不过,有一点令婉很感动:这段时间,宿舍里谁也没有再穿过一次白裙子。 一个多月后的那个星期天,雅文她们都到街上玩去了,婉像往常一样在图书馆呆了一整天。晚上她独坐在花坛旁边,双手捧腮,任思绪与月光一起流淌。这一天是她19岁的生日。回去的时候宿舍里已没了灯光,想必她们都睡下了。悄悄开门进屋,突然一道火光点亮了一支红烛,六个身着一色白裙的女孩围坐在桌旁,望着婉甜甜地笑。桌子上摆着一小盒精致的蛋糕。雅文走过来,将一个包装精美的纸盒递给她说:“生日快乐!”婉愣了好一阵子,然后用颤抖的手解开红丝带,打开,是一条和她们身上一模一样的白裙子。原来这一个多月里,她们六个牺牲了所有的课余时间,两个到食堂打扫卫生,三个到校门口的餐馆打杂,雅文则找了一份家教。这样辛苦了一个月,居然挣到了三百多块钱。 婉能说什么呢?她什么也说不出口。一切的苦恼都不过是她的自卑罢了。婉将那条白裙子捂在脸上,任泪水把它浸湿…… 宿舍里有了第七条白裙子,校园里从此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那以后,她们七个一起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一起到校外挣一些微薄的收入。 大学四年,除了那条白裙子,婉的确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但她再也没有因此而自卑过。她曾经穿着土里土气的衣服参加过学校的演讲比赛,并取得了名次;也曾穿着母亲亲手做的布鞋和系里最潇洒俊朗的男生跳过舞。从来没有谁因为她的衣衫而忽略了她的美。
1.婉在校园里试穿白裙子,觉得自己是月宫里出巡的嫦娥,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如果就在此时,我们为她选择一首动听乐曲,你觉得选择哪首曲子最能烘托她当时的心情?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我来帮助你:
《渔舟唱晚》(即天气预报背景音乐),中央电视台唯一没有改变过的背景音乐,《天气预报》一直使用它。夕阳西下,渔船满载收获而归。水面上洒落一片闪动着的金光。唐代诗人王勃看到这种美景,在《藤王阁序》中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名句。中国的音乐家们看到了这种美景,用他们手中的琴弦弹奏出了一首美妙的乐曲。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渔舟唱晚》广为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旋律悠扬、明朗、开阔、徐徐清风,粼粼波光随音乐泛起,一派悠然自得之趣,诗情画意宛然在目。这恰与《天气预报》的自得之趣融为一体。
2.这则故事,我们完全可以把它拍成一部短片,假如你是导演,要为故事中的人物抓拍一个特写镜头,你会选择哪个场景?试阐述自己的创意设计。
3.十年后,婉成了一位非常出色的服装设计师,在一次全国青年服装设计大赛上获得了特等奖,当主持人问她有什么感想时,她想借此机会表达对大学室友的感激之情。但她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请你为她把心里话表达出来。
这三道试题是设计的中考模拟试题,学生做完后,非常喜欢。其中主要原因是试题的创新程度超过了许多省市的中考题,特别注重语文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将音乐、戏剧、口语交际等知识融入到试题中,避免了以前模式化的考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多了些浪漫与诗意。
第1题考查的是学生要能把握人物的心情,并懂得如何传达出来,同时能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同时又符合题目所给予的语言环境,这就是我们学生的真实生活。如果简单要求回答人物当时的心情,这样的考题一点意义都没有。
第2题考查的语文能力是:如何塑造人物的形象。与生活的联系就更紧密,创造能力的考查也加强了。学生不仅懂得人物刻画,环境烘托等语文知识,还会运用蒙太奇的手法,以大胆而又诗意的夸张,这样的考题必定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任何一项改革应该多些浪漫的色彩,应该具有超前的思维,我们课题组在重庆市教科院领导,特别是语文教研员王方鸣老师的关怀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语文中考语文阅读命题方面大胆探索,走出了新路子。“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坚信: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我们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将步入繁花似锦的春天。 |